[1]鳥的部位:
鳥的羽毛
羽毛的形態與作用
回目錄內 容 解 說
鳥類的羽毛,是其他動物所沒有的。這些羽毛大抵可分為幾個類別。最大型的是長於雙翼的飛羽,和尾部的尾羽。它們提供飛行時的升力,由羽軸和羽瓣構成。
另一是體羽,包裹身體,構成流線型的外形;亦能保持熱量,如在低於冰點下之嚴寒環境,無論在陸上、水中,鳥類均能毫無困難保持其體溫。綿羽,長於體羽下面,也是用來隔絕外界低溫而具有保溫作用的。另一為絲狀羽,為毛髮狀的纖羽。
白翎鷥,在其胸、腹或胯部等處有粉綿羽區,此羽毛先端經常分化為細粉狀,可將它塗於體羽,當可避免被污染。
孔雀、長尾雉及綬帶鳥等之長尾羽是雄鳥的飾羽。白翎鷥於繁殖期,由頭部、頸部、胸部等處長出的飾羽;鴛鴦的扇形帆狀相思羽,繁殖期過後就脫落。
貓頭咕(鴞)之羽毛柔軟,尤其雙翼羽毛末端呈細微裂狀,飛行時幾乎不出聲音,能夠靜靜地偷襲獵物。
根據構造和功能的不同,鳥的羽毛可分為正羽、絨羽和纖羽三種。
1.正羽 被覆在體外的大型羽毛,由羽軸和羽片構成。羽軸下段不具羽毛的部分叫做羽根,著生在皮膚中。羽軸上段的兩側發出許多羽支,每個羽支再向兩側發出許多羽小支,一側的羽小支上生有小鉤,一側的羽小支上有槽,使相鄰的羽小支互相鈞結,形成結構緊密而具有彈性的羽片。正羽有飛翔、護體、保溫等作用。
2.絨羽 羽軸短;羽支柔軟,叢生在羽軸的頂端;羽小支細長,沒有小鉤,不形成羽片。絨羽密生在正羽的下面,有保溫、護體等作用。
3.纖羽 羽軸細而長,羽支很少,生在羽軸頂端,多無羽小支。纖羽散生在眼緣、喙基部和正羽的下面,有感覺、護體等作用。
鳥類的羽毛定期更換,叫做換羽。多數鳥類的羽毛在秋季全部脫落更換,更換後的新羽叫做冬羽,待第二年春季再更換一部分或全部,更換後的羽毛叫做夏羽。冬羽和夏羽的顏色往往不一樣。飛羽和尾羽的更換一般左右對稱,即成對脫落成對長新羽,這樣在換羽過程中可不影響飛翔。
[2]鳥的部位:我想....我們哺乳動物是靠水冷(排汗),鳥類是靠氣冷.....鳥類為了能夠飛行,做了很多犧牲,骨頭變中空的,肺部變成氣囊狀,糞便不能存在體內,必須隨時空投。而因為翅膀揮動會產生很大的熱,但是又不能用水冷,因為體內太多水分會增加飛行重量,而且得一直喝水才有足夠的汗水來排啊!因此,散熱的工作就交給肺部的氣囊了!因為鳥類的新陳代謝很快,呼吸急促(跟人比起來),所以氣囊的效率很高!剛好氣囊一定有很多血管密佈!於是,血管把熱量送到氣囊,讓氣囊吸進來的冷空氣冷卻血液,順便交換氧氣跟二氧化碳。
[3]鳥的部位:文你好~據我所知有三種鳥類舌根部位的發達具有學習語言的特性,一種是〈泰吉了〉外貌似烏鴉‧體型較小,最多育鳥人士所培訓的鳥種之一,其發聲也最似人音;另一種為〈鸚鵡〉,外型亮麗,公鳥頭上有明顯冠羽,從小育養最近人性。再者就是〈鸚哥〉,其外貌如同鸚鵡,但體型小許多,也是色彩豔麗的鳥種,其發聲雖不如前兩種多富變化,但小種鳥價格便宜,市價約350以內,又易養育,也是熱門的鳥種之一。養鳥需要做許多的提前功課及收取多人的經驗,倘若你欲培養,建議你去買些專門育鳥書籍觀看,因為幼鳥飼養不小心,很容易夭折。
[4] 鳥的部位:鳥類一個部位叫做"泄殖腔",排泄或繁殖都是從那個孔進行的。=繁殖器官非繁殖期為了利於飛行,無論雄鳥雌鳥的繁殖器官都會萎縮,以減輕重量,到了繁殖期,因繁殖需要,繁殖器官的重量有時會增加1500倍。繁殖是鳥類很重要的事情,繁殖活動相當困難及危險,必須面臨掠食者的威脅..所以"騎"上去時,時間都相當短,而且並不是一次就可以成功的。講繁殖可以講一大串,由於看到別人的一些回答,所以就打上這篇作為補充。
[5] 鳥的部位:嗉囊位於鳥類食道的中部或下部的,一個能與食道區分開的膨脹部。嗉囊的下方有叉骨支撐,外形的差異很大。嗉囊在食谷、食魚的鳥中較發達,在食蟲、食肉的鳥中較小。有些鳥如鴿子,嗉囊為雙側囊;某些鳥沒有嗉囊,如企鵝。嗉囊的機能主要有:儲存食物:當食物充足且胃內充滿食物時,吞下的食物可貯存在嗉囊中,這樣能使鳥類一次取食更多的食物。 消化食物:堅硬的食物要在嗉囊內經過軟化膨脹的過程。嗉囊和食道內壁常具有較厚的上皮層,具有保護的作用。嗉囊內不分泌消化酶,有些唾液腺豐富的雀類長在嗉囊內儲存唾液以消化碳水化合物。 分泌嗉囊乳:鳩鴿類和某些鸚鵡的嗉囊可分泌嗉囊乳,並且雌雄都可分泌,用來哺育雛鳥。嗉囊乳是由內壁的扁平上皮急劇增值並形成充滿脂肪的非角質化細胞脫落,與半消化的食物混合而成。嗉囊乳的成分與哺乳類的乳汁成分相似,脂肪和蛋白質含量都很豐富,與哺乳類乳汁不同的是缺乏碳水化合物和鈣質。
[6] 鳥的部位:【嘴】-咬住.撕裂食物,進食等等......【爪子】-抓住食物.獵物,撕裂等等.....
參考資料 自己的猛擒
2006-04-27 11:49:14 補充
他們的腳當狩獵利器腳上都長著四根彎鋸形爪子的腳趾,抓不同時物的會有不同樣的腳趾。具備著彎鋸形的鳥啄,可以用來撕裂、刺穿獵物的身體有些鳥則會把抓到即將要吃的動物抓到棲木上,拔光獵物的羽毛;也有些常常循著起火的灌木叢,找死掉或受傷的昆蟲或小型哺乳動物吃。
[7] 鳥的部位:(一)大小、形狀 常在野外時,你如何向人介紹這是什麼鳥?我看到了什麼鳥?什麼東西?如何說明?………故而你要知道鳥兒的大小、形狀後,有如介紹人物般的說出其高、矮、胖、瘦………這就須找一個對照組來作比較說明,依地區性,可找出常見的鳥種當對照組1、麻雀,大家對他都熟識,顏色、大小都易形容對照。2、白頭翁,金門到處都有,它比麻雀大一點點,而綠繡眼比麻雀小一點,大部分在草叢中活動,太小不易辨識。3、斑頸鳩,金門很多,有的被捉來食用。是金門三種對農作危害較大的鳥種之一,另外二種是八哥、環頸雉。4、喜鵲,地區最常見也是身長最長的鳥種,所謂身長………即由嘴尖至尾端的長度。 依地區性,老師提出這四種常見的鳥種當參照組,找出參考鳥來,說明看到的鳥兒大小,介於什麼鳥之間,只要說明出即可縮小範圍,容易找出鳥種來,再從形狀形容是瘦、胖,介於何種鳥間的體型?找出差異性就比較容易分辨。 另一種辨識法為觀察鳥兒嘴巴、腳爪的形狀,其中以鳥嘴型狀最易分辨,有時你只要描繪出嘴巴形狀,就可知是何種鳥兒,其中又以水鳥最易分辨,因為水鳥為灰灰顏色,90%的水鳥由嘴巴去辨識,是彎?是直?多長?是頭的幾倍?觀察這些要點,也可知其食物範圍。 有人認為觀察鳥腳也是重點,但依老師經驗中,如水鳥類他們的腳浸入水中,草叢間;不易看出,故對初學者而言,辨識鳥嘴為入門之要,至於其他飛鳥,從嘴巴形狀更易於辨識。 但對體型大小,有時不易分辨,且會造成迷惑、錯誤的印象,如影片中的大、中、小白鷺,你如何分辨出?誰大誰小;賞鳥時,透過望遠鏡中看到的鳥兒,大小和實際有些出入,你很難找到同時出現的大、中、小白鷺讓你比較,在不同時間、地點的鳥兒,大小的形容是一大學問,故而能找到旁邊一參考點來形容是最好的比較法,所以解說時,對於鳥兒大小的描繪,不要很有信心的說出絕對有多大多小,那是一件很難的事。 (二)行為、姿態、飛行方式 牠在幹什麼?有些鳥兒會有不同的動作出現。例如,在金門的鳥種中,描述如下:邊飛邊作波浪狀飛行前進,且發出啾!啾!的聲音………只要講出這行為特徵來,你便可知這是鶺鴒的飛行法。 地區鳥兒中,鵟常單獨在空中盤旋,一圈一圈的轉。這由其翅膀,形狀構造看出適合做這樣的飛行方式。曾經,多年前在空大附近,老師發現很多隻的過境鳥,其特別的地方是這鳥在空中轉了轉了幾圈後,轉的當中,就把水中浮游物撈出吃掉了,而近年來,空大蓋成後,又曾出現過幾次,以後就沒再出現,最近他又曾在海濱處有見到那種鳥的蹤跡。是何種鳥,老師認為那不重要,名字只是個代號,意義不大。 地區在冬天出現的鳥中,有種站立時以45~50度腳站立,動作是走幾步就停下來,反覆如此,保持這姿態至永遠。也有的飛行時波浪狀、打轉、直線形前進、不盤旋,快速飛行,定點型、翅膀拍動方式是往上、往下、上下平均、有否超過基準線的拍動法?費力否?輕鬆的利用氣流飛行?………這些都是辨識的依據。 對於捕捉食物的方式?也可從中辨識,如伯勞鳥,被視為金門小猛禽的牠,並非猛禽類,只因牠殘忍,一捉到獵物就不放,會模仿其他小型鳥類的叫聲,而引誘獵物上鉤,也曾見牠把小雨燕的巢給拆了,把裡頭的蛋、小鳥給吃了,連老鼠牠都敢捉,更不用提其他小型鳥類了,這就是伯勞的行為特徵。 (三)顏色、條紋、圖樣 鳥類羽毛的顏色、配對方式,為重要辨識方式,尤其陸鳥更是色彩豐富,為識別的重點。像金門的褐翅鴉鵑和番鵑,這兩種鳥曾使老師誤認褐翅鴉鵑為番鵑好一段時間,因而賞鳥人被騙了好幾次。老師是一直誤認牠是番鵑後,連想都不想,看都不看的認定牠就是番鵑,直到聽別的鳥友提起金門有從大陸飛來的褐翅鴉鵑後,才知誤認。牠們二者同屬杜鵑科,為堂兄弟關係,目前金門很多。其特徵為上背、翼為一致棕色,其餘全身為黑色,翅膀飛起來時,羽毛呈棕色,大小接近喜鵲樣,而番鵑金門較少。 水鳥中嘴巴有塊大紅色,有如紅蘿蔔樣的為裡海燕鷗,至於開始賞鳥後,需注意羽毛色澤,最好去認識一下翅膀張開與合收起來的位置,飛行時是怎樣,站立時是哪個位置,很多圖鑑上有明確說明,此非研究生物,但鳥類站和飛行時是不一樣的,需花些時間去了解、研究。 野外的特徵,一眼就可看出不一樣的地方。像花嘴鴨,現在金門非常多,變成了留鳥,金門何處有吃的,牠很熟悉,因而改變以往的習慣,適應金門環境後就不離開了。 鳥兒身上有什麼?顏色如何分佈?眼、頭、胸、頸、背、腰、尾羽、爪………是長怎樣,可看圖鑑把它記下來,賞鳥多了,記多了,你就會認識愈多,身上有何特徵,器官的位置是必記的重點。 (四)特徵、棲息地、時間
棲息地指的是鳥兒常在哪兒出現的位置,某種鳥會停在樹上嗎?會停在樹梢?中間?底層?這影響很大。什麼時候看哪一種鳥?在什麼位置看到?這都能告訴你很多訊息,陸鳥、水鳥就是依棲息地的不同區分出來,像大杓鷸一定在海濱、湖泊、河岸出現,不會在樹上出現。高翹?也一定會出現在水邊,農田出現機率非常少,大部分在淺水處,牠的腳很長,對水的深淺要求不嚴格,故以長腳涉水。而花嘴鴨則會上岸吃高粱,環頸雉則在草叢地上行走。生物的演化,使各種生物間各自建立自己的生活領域,以避免食物和棲息所的競爭。 在野外賞鳥時,若能熟悉各種鳥類的棲息地和出現的時間,自然能很快的辨識出鳥類來,是過境鳥,是留鳥等等即可知一、二。
[8] 鳥的部位:九官鳥模仿人類最清晰的鳥類之一,被飼養的資歷已有好幾個世紀。個性活潑可愛,很適合在鳥舍中生活。以昆蟲、果實為食,為雜食性的鳥類。 棲息地:印度半島、中國大陸、東南亞等地區。特色:好奇心強,對新奇的物品,會以嘴去逗弄。故常會不小心吞入異物。 討厭:潮濕多霧的氣候,需定期沐浴。 喜好:喝水、洗澡,所以要注意新鮮的水供給。 聲音:低沉、刺耳變化多,善於模仿人語。 生活型態:生活在丘陵區的樹上,在地面上較笨拙,以跳躍的方式行進。 平均壽命:8年~12年飼養方法:以昆蟲、切成小塊的水果和軟嘴鳥常吃的食物餵食,並讓九官鳥吃小食球和無脊椎動物,例如糧食中的小蠕蟲。長期豢養的九官鳥容易發胖,因此您要提供空間夠大的鳥舍,而不是標準的盆式籠子。不要把九官鳥與小型雀鳥養在一起,否則九官鳥很可能會吃掉牠們。雖然九官鳥能在室外生活,但她們還是討厭潮濕、多霧的天氣,所以要定期沐浴,尤其是養在室內的九官鳥,必要時還要沖洗棲木或更換,以使腳部感染的可能性降低。繁殖:為準備繁殖的鳥提供巢箱、嫩樹枝之類的巢材,使她們能築巢產卵。雛鳥孵出後需餵食小活餌,注意雛鳥離巢的情形。否則當親鳥決定再度繁殖時,先前第一代的雛鳥很可能會襲擊這些二代幼鳥。
[9] 鳥的部位:根據東海大學生物系林惠真教授的長期調查,高美濕地的鳥類計有三十四科一百三十種,同時國際鳥盟會議也將高美濕地列為全台五十二處重要鳥類棲息地之一。
如:
大白鷺
小白鷺
黃頭鷺
鷹斑鷸
小環頸行鳥等
以下是去年宜蘭鳥會資料庫的紀錄
日期:2004/12/18
時間:0730-1130
天氣:晴
地點:台中高美濕地
鳥況:44種
記錄人:潘致遠
個人觀察- 完整記錄
備註: 退潮,水鳥很遠,多未計算。
留言:
蒼鷺
1隻
黃頭鷺
2隻 冬羽
大白鷺
2隻
小白鷺
5隻
黃小鷺
1隻
夜鷺
2隻
小水鴨
8隻
花嘴鴨
3隻
紅隼
1隻
紅冠水雞
3隻
緋秧雞
1隻
彩鷸
6隻
東方環頸行鳥
20隻
小環頸行鳥
7隻
黑腹濱鷸
2隻
田鷸
2隻
磯鷸
3隻
青足鷸
12隻
白腰草鷸
1隻
斑頸鳩
2隻
金背鳩
17隻
紅鳩
7隻
翠鳥
1隻
大卷尾
1隻
白頭翁
30隻
野鴝
4隻 △4
黃尾鴝
2隻 ♀
赤腹鶇
3隻
白腹鶇
2隻
大葦鶯
1隻
灰頭鷦鶯
2隻 △
褐頭鷦鶯
10隻
樹鷚
6隻
白鶺鴒
2隻
灰鶺鴒
1隻
黃鶺鴒
1隻
紅尾伯勞
6隻 △2
白尾八哥
4隻
綠繡眼
40隻
斑文鳥
15隻
金翅雀
1隻
黃雀
1隻 △
黑臉巫鳥
7隻 △3
麻雀
200隻
東方環頸行鳥
[10] 鳥的部位:台灣地區地處熱帶與副熱帶之交界帶,又有北回歸線經過本島,在地理環境上的得天獨厚是全世界其他國家所無法相媲美的。轉轉地球儀,你就會相信我所說的話,和台灣同緯度的地區不是不毛之地即是遼闊的海洋,足可見台灣地理位置之優越。台灣四面環海且有高聳的山岳,使台灣這位於北回歸線經過之海島,仍擁有溫帶及寒帶的生態系,更由於地理隔絕的因素,台灣擁有許多「特有種」,更是生態歧異度很大的國家,足可見台灣自然生態之豐富。台灣對於候鳥或過境鳥的重要是無庸置疑的,台灣地區的七股濕地每年有近300~350隻的黑面琵鷺在台度冬,而這種鳥在全世界(被發現的)僅存近500多隻,由此可見台灣在全球各候鳥棲息地之重要性了。●春季(三、四、五月)的鳥類 春季的四、五月是關渡水鳥過境的最高潮月份,大多數水鳥在此時北返繁殖地。鷹斑鷸和紅領瓣足鷸在三月中旬扺達,是本月份的主角;家燕在三月中開始過境,小型的過境候鳥如類及鶯類也在本月數量大增。四月份往往可記錄到九十餘種鳥類,鷸科及科是本月的主角。本月開始扺達的有翻石鷸、金斑、蒙古、尖尾鷸、黃足鷸、紅胸濱鷸、小青足鷸、反嘴鷸等多種鷸科;田鷸數量激增,而度冬的小環頸及東方則因北返而數量大減;在本區待最久的黑腹濱鷸則在四月下旬全部北返。黃鶺鴒在四月中旬開始過境,家燕則在本月份在關渡數量最多的過境鳥。紅胸濱鷸在四月下旬數量大增,和五月上旬大量湧至的尖尾鷸是四、五月份關渡的兩位主角。五月份記錄到六十餘種,彎嘴濱鷸數量增加,尖尾鷸大量湧至,寬嘴鷸及赤足鷸也出現了。大葦鶯在本月下旬北返,而白翅黑燕鷗與黑腹燕鷗本月則相當普遍。●夏季(六、七、八月)的鳥類 夏季是關渡鳥類最少的季節。六月份只可記錄到約三十種,白翅黑燕鷗在上旬大批過境;除了約二十種常見的留鳥外,其餘冬候鳥幾乎蹤跡難尋,只有屬夏候鳥的黃小鷺及栗小鷺活動較頻繁。七月份記錄約二十五種,除了磯鷸以外,幾乎沒什麼候鳥,偶爾可見青足鷸、鷹斑鷸。八月份記錄將近四十種,雖仍為盛暑,但鷸類之候鳥已開始抵達;鷹斑鷸數量極多,為水鳥南下揭開序幕。金斑、田鷸、黃足鷸、赤足鷸、紅胸濱鷸陸續抵達,灰鶺鴒、黃鶺鴒、紅尾伯勞等也開始出現。●秋季(九、十、十一月)的鳥類 秋季的九、十月是關渡水鳥南下過境的高潮月。九月份可記錄到五十餘種,鷸科增加黑腹濱鷸、彎嘴濱鷸、小青足鷸、反嘴鷸,而科仍只有金斑及小環頸。大葦鶯已到達,燕及紅領瓣足鷸於下旬出現。鷸科幾乎全部到齊,但數量遠少於春季過境者。十月份記錄到約六十種鳥,鷸科均已漸離去,而雁鴨科、鷲鷹科及鷺科則陸續抵達,且大多數為冬候鳥。雁鴨科以小水鴨最多,鷲鷹科可見澤鵟、紅隼,鷺科則出現大白鷺、中白鷺開始在草叢中出現。十一月份可記錄到五十多種鳥,屬過境的水鳥已全部離境,只剩少數冬候鳥如小環頸、東方、磯鷸、田鷸、青足鷸、黑腹濱鷸等在本區過冬。小白鷺與牛背鷺數量明顯減少,但斑點鶇、白鶺鴒、赤喉鷚、黑臉數量則相對增加。本月份是觀賞南下的鳥科及鶇科最好的時候。●冬季(十二、一、二月)的鳥類 冬季的關渡,雖然候鳥的種類減少,但數量卻不少,黑腹濱鷸是冬天的主角。十二月份可記錄到五十餘種鳥,可見到上千的黑腹濱鷸在空中翻滾飛翔,赤喉鷚、黑臉、斑點鶇到處可見,白頭翁、麻雀滿天飛。小水鴨在沙洲上活動,短翅樹鶯出現了。一月份記錄到約四十種鳥,與十二月份類似,但紅嘴鷗與斑點鶇出現頻率較高,關渡仍是黑腹濱鷸的天下。二月份記錄到五十餘種鳥,春天要到了,關渡到處可聽見錦鴝、小雲雀、灰頭鷦鶯、褐頭鷦鶯的鳴唱聲。冬天的主角──黑腹濱鷸,數量開始減少;鷸類開始有零星過境者,如赤足鷸、紅胸濱鷸、金斑。紅冠水雞、緋秧雞出現頻率增加,夏候鳥的家燕數量逐漸增加,紅嘴鷗則停留在對面社子前的沙洲上。
[11] 鳥的部位:綠繡眼並不是鸚鵡科的!!...
應該是可以用蜂蜜稀釋後餵食^^...
不一定吧...要看牠的食量...
中文名稱:綠繡眼 鄉土名:青笛學名:Zosterops japonica 英文俗名:Japanese White-eys科別:繡眼科 棲息地:城市鄉村區
綠繡眼常被稱為〝青笛〞或是〝青笛仔〞,這乃是取其綠色的形態與生態而得名的。分布地除台灣外,亦廣泛分布於中國大陸東南部。在台灣,分布於低海拔至平地,最高曾在廬山海拔1,000公尺處有觀察記錄,為普遍的留鳥。另外,在城市的庭園、校園、公園等均能見其可愛芳蹤,並聽到其優美的鳴唱,鳴聲輕細動聽,清朗而帶顫動。繁殖期以外幾乎群棲,常幾隻或十餘隻集群覓食,以花蜜、昆蟲、漿果等為食。
並以植物纖維築精巧的深碗形巢,外壁常以蜘蛛絲、苔蘚編織而成,營巢於樹枝分叉處。
成鳥約長 :11公分
[12] 鳥的部位:問題一:候鳥棲息和河口生態系又有什麼關係呢?問題二:為什麼候鳥都棲息在河口生態系呢?
先回答問題一:為什麼候鳥棲息在河口,那當然跟食物有關,也就是所謂的食物鏈相關。
回答問題二:
棲息在河口的鳥類大都以魚、貝類維生,而在河口正供應了大量的水中魚貝、類。
因為河口匯集了上、中、下游隨河水留下來的營養鹽,這些人類或陸上動植物所遺而富涵營養鹽的水域,正是孕育浮游生物的優良場所,而這龐大的浮游生物,引來了區產卵魚類、河海迴游魚、類降河迴游產卵魚類、淡水域迴游魚類、溯河迴游產卵魚類等等,這豐富的河口魚類,正是候鳥長途飛行,體力即將耗盡時,急需尋求補充蛋白質熱量的最佳場所。
所以,為什麼候鳥總是喜愛聚集棲息在河口。
生物觀察食物鏈就是一個重要指標及線索
[13] 鳥的部位:鳥類各部位名稱
如圖片無法顯示,請見:
http://www.shps.chc.edu.tw/index/file/shihu/bird/1_3_1.htm